澳門世界遺產走透透~Explored Macau Heritage Sites
澳門政府點出25個世界遺產景點,我們Cover了17個景點,相等于68%哦!
澳門的古蹟區相當集中,有些景點在地圖裡看來有點距離,但其實只在旁邊,或是隔著一條馬路,所以,很多時候都跟景點擦身而過。
除了所到過的17個景點,有些景點應該是到過,只是忘了拍照,或是毫不起眼,就像哪咤廟及舊城牆遺址,我們要重返大三巴牌坊第二次,才發現它的存在。
「澳門歷史城區」保存了澳門400多年中西交流的文化精髓,它是中國境內現存年代最遠、規模最大、保存最完整和最集中、以西式建築為主、中西式建築互相輝映的歷史城區。
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29屆世界遺產委員大會於2005年7月15日公佈,中國「澳門歷史城區」成功列入《世界遺產名錄》,是中國所擁有的第31個「世界遺產」項目。
「澳門歷史城區」是一片以澳門舊城區為核心的歷史街區,以相鄰的廣場和街道連接而成,包括媽閣廟前地、亞婆井前 地、崗頂前地、議事亭前地、大堂前地、板樟堂前地、耶穌會紀念廣場、白鴿巢前地等8個廣場空間;
以及媽閣廟、港務局大樓、鄭家大屋、聖老楞佐教堂、聖若瑟 修院及聖堂、崗頂劇院、何東圖書館大樓、聖奧斯定教堂、民政總署大樓、三街會館(關帝廟)、仁慈堂大樓、大堂(主教座堂)、盧家大屋、玫瑰堂、大三巴牌 坊、哪吒廟、舊城牆遺址、大炮台、聖安多尼教堂、東方基金會會址、基督教墳場、東望洋炮台(含東望洋燈塔及聖母雪地殿聖堂)等22處歷史建築。
當中既有中 國第一所西式大學(聖保祿學院)、第一座西式劇院,也有中國海岸第一座現代燈塔,還有具嶺南風格的廟宇、清末富商的院落等。
世遺景點(一): 媽閣廟
中葡文化融合起點
連結眾多廣場空間及歷史建築的「澳門歷史城區」,2005年7月被成功列入《世界遺產名錄》。城區的人文、生活及建築,充分反映中葡文化和諧共融的 特徵,是成為世界遺產的重要因素。媽閣廟前地是葡萄牙人最早登陸澳門的地方,正是中葡文化融合的起點。我們就從這裡開始,與大家一起發掘城區每個有趣的角 落。
媽閣廟前的葡式碎石與媽閣廟中式設計成強烈對比,正好體現中西交融的特徵,因此不要放過拍張照片紀念。進入廟內,可以求支籤、買道平安符,以及欣賞 遍佈廟內的石刻。大小石刻是幾百年間文人雅士留下的題詞,粗略統計有30多處。返回入口大門右側,還有一塊有400年歷史,刻有古代海船圖的「洋船石」。 到山腰去,必定經過一個圓形石拱門,相傳走到這裡若觸踫一下拱門頂部,良好姻緣將至,不妨一試。
與媽閣廟遙遙相對的海事博物館,以生動活潑的方法展現澳門歷史與大海之間的密切聯繫,還闡述了中國和葡萄牙在海事方面的歷史。再步行不足3分鐘,幾間葡式菜館列隊迎接您的光臨。參觀完傳統中式廟宇,然後吃頓豐富的葡國菜,又一次領略中西融和的滋味。
世遺景點(二): 港務局大樓
澳門唯一的阿拉伯建築
到訪澳門,若要一探世界遺產「澳門歷史城區」,必定與教堂、廟宇;中式樓閣、西式庭園打交道,思緒也行走在由一磚一瓦堆迭起的歷史長廊中。在澳門,中葡建築俯拾皆是,要感受中西融和絕不困難,意想不到這裡竟存在阿拉伯建築物。
在地標媽閣廟附近,有條街道俗稱「萬里長城」,既無長城之長,也無長城之雄,眼見的與一般街道無異。原來當年葡萄牙人在澳門築起城牆,現今已被拆 毀,早就了無痕跡。對面一座1874年建成充滿阿拉伯風情的建築物,當年是兵營,由印度來澳的摩爾士兵駐守,現稱港務局大樓,俗稱「水師廠」,名稱來自清 朝時人們對海軍的慣稱。這幢兩層高的建築,最大特色是外牆柱窗為穆斯林式穹頂,整個迴廊被伊斯蘭式尖拱環繞,配合通花圍欄,甚具阿拉伯的建築風格。
港務局大樓為辦公地方,並不對外開放,但仍可以走進迴廊,若黃昏到此一遊,還可欣賞到落日餘暉灑落在大樓黃色的外牆,完全發揮暖色調的和諧效果。
港務局大樓昔日向漁民提供風球訊號,今日已淡出港務的功能。想了解澳門舊日漁港故事,可前往不遠處的海事博物館,這裡陳列了十多艘葡萄牙傳統船隻、中式帆船、內港魚欄等模型,展現昔日澳門漁民生活,反映澳門歷史與大海之間的密切聯繫。
查詢電話:(853) 8399 6699
世遺景點(三): 亞婆井前地
孕育澳門葡人文化
炎炎夏日,令人想到水的清涼。以前的人愛取冰涼的井水使用,令人去盡暑氣,但現今再難在澳門找到一口井了。亞婆井前地以及塔石藝文館等地仍保留原有的古井,但因澳門現已不倚靠井作為水源,故只保留井的外貌。
傳說明朝時期一位婆婆在此地造了口井,方便居民汲取飲用,故稱亞婆井。亞婆井的葡文意思是「山泉」(lilau),以前是澳門主要的水源,因此成為 葡萄牙人在澳門最早的聚居點之一。昔日葡萄牙式建築依然保留著,與中國近代著名思想家鄭觀應的大宅遙遙相對,體會中西兩種相異文化和平共處的特色。澳門葡 人民謠說:「喝了亞婆井水,忘不掉澳門;要麼在澳門成家,要麼遠別重來。」可見本地葡人對亞婆井具有深厚的感情。亞婆井一帶現被評定為歷史建築群,稱為亞 婆井前地。四周的南歐風格建築物及兩株百年老榕樹保留至今,令這裡存著一份古韻。
當您走過媽閣廟,不要忘記到只有約10分鐘步程的亞婆井前地逛一逛。若想找尋這口古井,則要步行到斜巷盡頭。附近除了有尚在修葺中的鄭家大屋,還有建於16世紀中葉,被喻為中國最古老教堂之一的聖老楞佐教堂,都是「澳門歷史城區」的寶貴建築物。
世遺景點(五): 聖老楞佐教堂
見證中西文化共融
中國人做事講求「順風順水」,但求一齊平平安安。歷史悠久的聖老楞佐教堂又名「風順堂」,教堂內設立的風信旗桿,為當時主要靠風力行駛的葡萄牙帆船提供重要指標。「風順」是「風信」粵語諧音,此名一出,讓教堂更具有中國化的親切意味。
祭壇內供奉為羅馬教會殉職的聖老楞佐 (S. Lourenço),他因使用大量教會財產幫助窮人,激怒了總督而賜予火刑殉職。他的事蹟卻感動了許多參議員,立即皈依真教,加速了羅馬城的歸化。
聖老楞佐教堂與媽閣廟距離不遠,卻在短小的路程中看到葡萄牙人航海主保和中國海神的前後呼應,見證了西方與中國文化的碰撞與共融,領略澳門人對不同文化的包容。
教堂鄰近南灣及西灣,是拍拖的熱點,情侶在海風輕揉的提畔漫步,最是浪漫。現在沿海改建為南灣湖,又有另一種優雅。附近眾多酒吧食店,不單止適合情人前往,更是一眾良朋或家庭好去處。吃一頓印度、意大利或法國菜,然後欣賞五光十色的激光音樂噴泉,擁抱澳門獨有的輕散情懷。
教堂開放時間:
上午10時至下午4時 (星期一至五) / 上午10時至中午1時 (星期六) / 星期日及公眾假期停止開放
地址:風順堂街
查詢電話:(853) 8399 6699
世遺景點(十): 民政總署大廈
最貼近生活的文物建築
民政總署大樓座落在澳門繁華的心臟地帶,遠在1584年,她以中式庭院的造型與大家見面,又名「議事亭」,顧名思義就是政府議事的地方,後來搖身一變成為具葡萄牙風格的大樓,一切市政事宜在這裡進行,數百載不變。
這座兩層高的建築物,還有畫廊及圖書館,登時加入文化氣質而充滿活力。畫廊牆身以白色為主調,讓參觀者有一種寧靜安逸的感覺。每年12月舉行的「全 澳書畫聯展」,堪稱澳門藝壇重要展覽,讓這座市政機構更具書卷味。圖書館則散發著一種截然不同的味道——葡國風情,專門收藏17世紀至1950年的外文古 籍珍品,包括銜頭十足的葡文《蜜蜂華報》(A Abelha da China)。創刊於1822年,是澳門第一份報章兼中國領土上的第一份外文報章,歷史價值不言而喻。大家總有著各種理由到訪,因此民政總署大樓是最貼近 市民生活的文物建築。
現時民政總署大樓逢星期六及日下午3時至4時35分,安排兩場免費導賞服務 (每場45分鐘,中場休息5分鐘),由導賞員帶領到訪者參觀大樓,詳細介紹大樓建築特式、歷史變遷、石刻雕飾等。
從大樓步出,是到鄰近手信店購物的好時機。近在眼前的有福隆新街,同樣是具有歷史價值的遊覽點,這裡從老牌的上等人飯店到平民價碗仔翅式式俱備,豐儉由人。新潮一族可來一客火龍湯米線,品嚐海鮮湯配酸梅湯,是味覺的最激享受。
地址:新馬路163號
查詢電話:(853) 2833 7676
免費導賞服務查詢電話:(853) 8394 3783 / 8898 6410
世遺景點(十二):議事亭前地
華麗海洋「廣場空間」
世界各地尤以歐洲為主,隨處可見大小不一的廣場空間,遊人相遇傾談,或是在咖啡座閒適地品味人生。澳門亦有不少廣場,地上鋪砌著波浪型葡萄牙黑白碎 石,仿如大浪滔滔的海洋,配以各款海洋生物及澳門景點為圖案,更具立體感,充份表達葡萄牙的航海事業,亦巧妙地切合澳門昔日的漁港形象。當您走過著名的議 事亭前地、媽閣廟前地、阿婆井前地、崗頂前地、板樟堂前地、大堂前地、白鴿巢前地以至耶穌會紀念廣場,當你舉目四周,欣賞中西共融的情境時,別忘了低頭細 看,你已踏進澳門的文化汪洋。
論及眾多廣場空間,著名的議事亭前地會否是您必到之選?議事亭前地舊稱噴水池,因為廣場中央有一座噴水池,雖然多年來換過不同面貌,但不少澳門老居民仍沿用此名稱。現今,噴水池上擺放著象徵葡萄牙航海遠征的天球儀,晚上配上燈光效果讓議事亭前地生色不少。
在不同時期來議事亭前地,又有另一番感受。農曆新年、中秋節以至聖誕節,這裡頓然換上富節日氣息的裝飾,配合四周的歐陸建築,將澳門中西文化融合的 特色發揮得淋漓盡致。議事亭前地更是舉行活動的熱門地點,如每年「澳門藝穗」將全城各處變作舞台,當遊人途經此地,不知不覺由觀眾變成表演者。
這裡商店林立,從以往到現在都是繁盛的商業區,更因設有不少手信店而吸引旅客到此購物。最難得之處是這裡保存著昔日二、三層高的中西房子,而附近又 有西式建築如玫瑰堂、仁慈堂、民政總署大樓以至三街會這類中式廟宇,結合現代人的生活節奏,達至老建築和現代氣息和諧共存,並體現中西文化交融,正是澳門 的獨特之處。當您繼續走訪不遠處的崗頂前地、板樟堂前地以及其他廣場空間,這些屬於澳門的特色如影隨形,陸續展現她的動人魅力。
查詢電話:(853) 8399 6699
世遺景點(十四):仁慈堂
澳門第一所慈善組織會址
澳門出名多博物館,有展示賽車、葡萄酒、茶具、通訊歷史、舊當舖、葡式住宅、偉人生平等,應有盡有,想不到還有一間關於慈善機構的「仁慈堂」博物 館,擺放了很多與仁慈堂發展有關的珍貴展品。但她是最易被人忽略的博物館。雖則她位於熙來攘往的議事亭前地,即使您路經此地,站在這建築物前,從玻璃門看 進去,除了見到這裡是政府辦證機構,就別無他想,於是就此錯過了。
仁慈堂是澳門第一所慈善組織,昔日為澳門老居民提供了生活上的幫助,對於當時以廟會文化為主的老居民來說,仁慈堂又稱為支糧廟。其會址「仁慈堂大 樓」白色的外牆展露樸實安靜感覺,與其慈善為懷的形象不謀而合,就像白衣天使穿白袍一樣。有一點也許大家都想不到,就是仁慈堂與澳門龍頭產業博彩業有密切 關係。原來澳門是中國最早正式發售中西式彩票的地方,而第一批以慈善為目的彩票就是由仁慈堂發行。剛好氹仔龍環葡韻現正舉行《集彩回顧 —— 老彩票珍藏展》,不妨去細味一下老彩票珍貴之處。
要參觀仁慈堂大樓,請從其右巷進入,直上2樓的博物館,可參觀仁慈堂創建者賈尼路 (Dorn Belchior Carneiro / 澳門天主教第一任主教) 的全身畫像、頭顱遺骨和陪葬品十字架。在靠牆的位置擺放了一個銅鐘,是白馬行醫院使用過的。這所醫院來頭不少,是仁慈堂在澳門建造首間以及中國境內第一所 西醫院。在牆的另一面,還看到有關天主教會的祭器用品,如18世紀象牙雕刻的聖母像,都是別具一格的珍貴文物。
仁慈堂右巷,現時成了不少遊客拍照留念的地方,尤其到了晚上,巷子盡頭的牆上所掛的燈飾光亮一片,吸引遊人的注意。在巷子盡頭有一蹲半身銅像,就是 剛才提及的仁慈堂創辦人賈尼路主教的雕像。據說,這個銅像幾十年前原本安放在仁慈堂大樓三角形尖頂上,後來拆了下來,現在重新安放在這裡給遊人瞻仰。
下次來到議事亭前地,不要走馬看花,來仁慈堂大樓走一趟吧!
仁慈堂博物館
開放時間:上午10時至下午1時;下午2時30分至5時30分 (逢星期日及公眾假期休館)
地址:仁慈堂右巷2號
票價:澳門幣$5
查詢電話:(853) 2857 3938 / 8399 6699
世遺景點(十五):大堂(主教座堂)
澳門唯一的天主教座堂
什麼是天主教座堂?首先要明白「座堂」的意思。「座堂」一詞源自希臘文Kathedra (英文是Seat,椅子)。初期教會時代,十二宗徒或其傳人親自主持過各地教會,這些教會以基督傳人坐過的椅子來自勉,提醒所有信友,教會是「從宗徒傳下 來的教會」,而主教正是宗徒的繼承人。
位於板樟堂附近高地上的主教座堂,一直是澳門天主教的中樞,右側是主教府,是澳門天主教最高管理機構澳門天主教主教公署所在地。每年一度最盛大的天 主教子夜彌撒、耶穌聖像巡遊等大型活動也在此舉行。主教座堂又稱「大堂」,並非它是澳門教堂中最大,而是因為它最具威嚴的象徵。
早在1575年,天主教在澳門設立了主教轄區。有「聖名之城」稱號的澳門一度成為天主教在遠東的傳播中心。翌年就興建了主教座堂,雄偉的祭壇下,掩埋了一些古墓,包括賈耐勞、華年達、嘉沙爾等16、17世紀時主教的骨殖或遺體。
現時,主教座堂已經過多次修葺,教堂前地鋪設葡式碎石,更有特色的小型噴水池,將這裡營造成一個優雅寧靜的景點。在此高地往四方走,不消2分鐘就到達板樟堂、新馬路或南灣區,熱鬧與寧靜成了強烈對比,令人感覺從神聖莊嚴之地走到了繁華鬧市,感受截然不同。
世遺景點(十七):玫瑰堂
全城舉行最多場音樂會的教堂
以巴洛克風格建築而成的玫瑰堂,近年經常充滿悅耳樂聲。古典音樂遍佈整座教堂,震撼無數觀眾心靈。這所屬於澳門文化遺產的玫瑰堂,經常成為每年舉行 的《澳門國際音樂節》其中一個演出場地。能在經過幾百年歷史洗禮的文物中欣賞藝術,是澳門其中一個可貴之處。玫瑰堂現時是全城舉行最多場音樂會的教堂。
淡黃色外牆與綠色門窗形成強烈對比,正如優雅的玫瑰堂座落於密集的民居中一樣造成極端,卻見熙來攘往的行人,每天經過玫瑰堂又顯得份外融合。旁邊的聖物寶庫樓高3層,收藏了超過300件澳門天主教珍貴文物,包括彌撒用品和木雕聖像等珍品。
玫瑰堂設有聖母像,每年5月13日舉行的花地瑪聖像出遊,便是在玫瑰堂起步。西望洋山上的主教山聖堂前矗立著一尊聖母像,貌甚慈祥,面臨大海。拾級而下,即見聖母岩洞,裡面亦有另一尊聖母像。此外,花地瑪聖母堂、聖老楞佐堂及嘉模聖母堂等皆供奉聖母像。
世遺景點(十八):大三巴牌坊
歐洲與中國文明的接觸點
澳門地標大三巴牌坊是旅客必到之地。自從1835年一場大火,原為中西合璧的聖保祿教堂,變成了只有前壁的遺址。聖保祿教堂是當時東方最大的天主教 堂,號稱「東方梵蒂岡」,附屬於聖保祿學院。學院是遠東地區第一所西式大學,從1594年成立至1762年結束期間,不少訪華的外國傳教士來修讀中文,令 學院成為這些傳教士進入中國的重要傳教基地,對推動歐洲和中國的宗教及文化交流起到無可比擬的卓越作用。
教堂成為遺址之後,因前壁與中國傳統牌坊相似,加上「聖保祿」從葡文 (São Paulo) 音譯成中文,說成「三巴」,才有大三巴牌坊的稱謂。牌坊的建築是巴洛克式,並有明顯東方色彩的雕刻,包括代表中國和日本的牡丹及菊花圖案,令她在全世界的 天主教教堂中具有獨一無二的特色。
大三巴牌坊雖然已失去教堂的實際功能,但她與澳門人的生活息息相關。這裡不定期舉行各種文化活動,牌坊前長長的梯級正好成為天然的座位,讓牌坊剎那間變成巨大的佈景,舞台渾然天成。相信幾百年前生活在澳門的人,想不到這座教堂竟成為舉行文化活動的理想戶外場地。
從牌坊後面的鐵梯步上,可直達牌坊的第2層。站在這裡望出去,彷佛當年站在聖保祿教堂內俯覽小城人民的生活情形,必須親身經歷才能領略這種特別感覺。
參觀完牌坊,可以到內側廣場的天主教藝術博物館,館內收藏了澳門教堂和修院具代表性的畫作、雕塑等,當中最珍貴的是一批以宗教生活為題材的油畫,這是遠東的第一批畫作,也是東方最古老的油畫。隔壁的墓室更存放著日本和越南殉教者的遺骨,展示澳門的宗教歷史。
天主教藝術博物館與墓室
開放時間:每日上午9時至下午6時
免費入場
世遺景點(十九):哪咤廟
從哪吒廟看中西融合
土生菜結合了葡國和中國菜特色,再發揚光大而成一種獨特的美饌,這種中西並融的特色在澳門隨處可見。澳門有兩間哪吒廟,其中毗鄰大三巴牌坊的一間是 世界遺產「澳門歷史城區」的景點,您會發現她的內斂和大三巴牌坊的雄偉,相映成趣,又恰巧構成一道中式與歐陸建築特色融合的風景,呈現出兩種不同文化的包 容共存。澳門從飲食文化、宗教文化以至傳統節慶,都體現這種特色。
哪吒廟總是安安靜靜、純淨古樸,就像澳門從來都是低調寧靜、與世無爭。澳門走過400多年歲月,留下的不單止具有歷史價值的建築群,更是澳門人生活的一種態度。
來這裡拍一幀照片。調好角度,把哪吒廟與大三巴牌坊一同入鏡,見證澳門中西文化凝聚的懾人魅力,完成一幅動人的沙龍。
查詢電話:(853) 8399 6699
世遺景點(廿):舊城牆遺址
澳門唯一的城牆
澳門是色彩繽紛的地方,隨處可見綠樹掩映,襯托著粉紅或粉黃的葡式建築,生氣盎然。近年興建了不少鋪滿霓紅燈的高樓,令澳門更加璀璨。可是,就在大 名鼎鼎的大三巴牌坊側,一面毫不起眼、呈灰褐色的殘垣斷壁,靜靜地守候了400年,這與澳門萬紫千紅的面貌大大不同。這堵名為「舊城牆遺址」的斷牆是世界 遺產「澳門歷史城區」景點之一,亦是澳門唯一的城牆遺址。除了以砂石建造,亦滲入蠔殼粉,充份表露澳門這個漁港特色。
寧靜和平的澳門為何會有城牆?原來在16世紀中葉,葡萄牙人在澳門市內築起城牆,卻數度被中國人拆毀,當時築起的牆為著自身安全多於防衛領土,將中 葡兩個社群分隔。澳門首部電影《大辮子的誘惑》的原著小說在土生葡人作家飛歷奇筆下,敘述了土生葡人富家子與中國窮家女的愛情故事,您可細心閱讀。故事刻 劃出中葡兩族壁壘分明的歷史年代,並穿梭雀仔園、水坑尾等古老街頭,而舊城牆亦連綿市內,但現在只留下一小堵圍牆。現今,土牆沒有了,心中的牆也沒有了, 隔閡正式被打破,澳門到處都可感受到中葡融和的氣氛。同時,「舊城牆遺址」鄰近大三巴牌坊和哪吒廟,見證著東西方宗教的融和共處。
在不同的時候,舊城牆遺址會有不同面貌,營造出各種生動的圖案。早上和下午,見到附近學校一群群的學生上下課。傍晚,一雙雙戀人或居民走到大三巴牌坊的階梯上,喁喁細語,別有一番感受。
這座幾百年沒有經歷過戰爭的小城,卻擁有一處舊城牆的遺址,仍不減這裡的寧靜。
查詢電話:(853) 8399 6699
http://www.icm.gov.mo
世遺景點(廿一):大炮台
中國最古老的西式炮台
唐詩有云:「欲窮千里目,更上一層樓。」站在高山上,的確會看得真看得遠。
屹立於澳門半島上的大炮台,不但高人一等,更是中國最古老的西式炮台之一。大炮台多年來看盡澳門的時代變遷,360度全方位全天候笑看風雲!
300多年前明朝年間,當聖保祿教堂還沒被火燒,未當上大三巴牌坊之時,大炮台已經存在。到了今時今日,位於大炮台原營房舊址的則是在1998年建造的澳門博物館,與大炮台一脈相承地保存著澳門的歷史文化,也是現在澳門的旅遊熱點之一。
大炮台東面山腳下設置了大炮台迴廊,外觀具歐陸色彩和現代感,成為連接望德堂步行區至大炮台景點及澳門博物館的中站。大炮台毗鄰中區繁榮地段,城市 與歷史文化遺產近在咫尺,瀰漫著文化氣息,與澳門人的生活相融。難怪一年一度的音樂盛事《澳門國際音樂節》也多次選擇在大炮台舉行。在繁華中呼吸著淡淡的 文化氣息,讓醉人音樂輕輕觸踫神經,真是賞心悅目的文化之旅。
澳門博物館
開放時間:上午10時至下午6時 (5時30分後停止入場 / 星期一休館)
票價:澳門幣$15 (每月15號免費入場)
大炮台迴廊
開放時間:上午7時至晚上7時
免費入場
旅客可從鏡湖馬路上段 (近鏡湖醫院) 經炮兵巷到達
電話:(853) 2835 7911 / 2833 5141
世遺景點(廿二):聖安多尼堂
全澳最古老的教堂之一
花王堂是不是賣花?當然不是,花王堂乃聖安多尼教堂是也!
這座教堂始建於1558年至1560年間,與聖老楞佐教堂、主教座堂稱為澳門三大最古老教堂。所供奉的聖安多尼被視為婚姻掌門人,在教堂門前的石碑 上刻有「他是天主教徒所奉的婚姻主保之神」,不少信徒都選擇在這聖堂舉行婚禮。由於新娘習俗上會手持鮮花,故聖安多尼教堂亦被稱為花王堂。
予人舒適休閒的白鴿巢公園就在聖安多尼教堂對面。每日都有不少居民散步,相傳葡萄牙著名詩人賈梅士 (Luís de Camões) 曾在這裡寫下不朽史詩《葡國魂》,使公園瀰漫著一片葡國情懷。旁邊的基督教墳場,則埋葬著多位來華的名人,如英國畫家喬治‧錢納利 (George Chinnery) 和首位將聖經翻譯為中文的基督教傳教士馬禮遜 (Robert Morrison) 等。這一帶確實有不少珍貴的歷史事蹟。
查詢電話:(853) 2857 3732
世遺景點(廿三、廿四):白鴿巢前地、東方基金會會址、基督教墳場
中國民居中的葡國情懷
白鴿巢前地距離大三巴牌坊約10多分鐘步程。對比遊人如鯽的大三巴牌坊,白鴿巢前地就顯得寧靜多了。來到這裡,旅客可參觀白鴿巢公園、東方基金會會址、基督教墳場以及對面的聖安多尼教堂。各點全屬「澳門歷史城區」的歷史建築。
白鴿巢公園在很久以前,是葡籍富商的大宅,其飼養的白鴿漫天飛舞,大宅遠觀貌似巢而得名。公園附近生活的以中國人為主,卻由於葡萄牙著名詩人賈梅士 曾在這裡寫下不朽史詩《葡國魂》,使公園瀰漫著一片葡國情懷。地上還有10幅以《葡國魂》史詩為題材的葡式石砌圖。廣場設有噴水池及大型藝術雕塑「擁 抱」。白鴿巢公園偶然會舉行露天音樂會,還有一年一度的聖安多尼聖像巡遊。
公園側一幢具有南歐建築風格特色的2層建築物,建於1770年,原址是巨富俾利喇 (Manuel Perreira) 的別墅。20世紀60年代曾改作賈梅士博物館,現為東方基金會會址。
旁邊的基督教墳場,則埋葬著多位來華的名人,最著名的有居澳20餘載的英國畫家喬治‧錢納利 (George Chinnery)、首位將聖經翻譯為中文的基督教傳教士馬禮遜 (Robert Morrison) 等,墳場內的教堂也以其命名。這些統統都遺留著昔日西方的氣味,中西文化在這裡藉著時空交錯而融合。
開放時間:
東方基金會會址:
上午9時30分至下午6時 (畫廊/ 星期六、日及公眾假期休息)
上午9時30分至下午6時 (花園)
基督教墳場:上午9時至下午5時30分 (參觀時敬請保持肅穆)
白鴿巢公園:上午6時至晚上11時30分
一個評論
高龙龙
你的游记写得很好,请麻烦发到我的邮箱里!谢谢!!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