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用鐵釘建造的青雲亭~Nailless Ching Hoon Teng
馬六甲青雲亭約有400年歷史,整座建築物,沒用上一根鐵釘。這句話勾起大家的好奇心,東張西望四處打量廟宇。
古蹟愛好者蔡麗珠笑說:“這不奇怪,那個年代也找不到鐵釘吧!” 青雲亭叫人嘆為觀止的,何止這點,廟宇的空間格局、彩繪、木雕石刻、剪粘裝飾、木雕安金(貼金箔)等,更是先輩們智慧與藝術的結晶品。
蔡麗珠表示,青雲亭的背景,建築布局和裝飾藝術等,並沒有詳盡的文字記載記錄。
不過廟里的建築風格、碑文資料、屋脊裝飾等,便是“活的”資料,古蹟愛好者和遊客,只要下點功夫、細心觀賞,便可從中追溯廟的“前世今生”。
追溯廟的“前世今生”
蔡麗珠本身是在1997年參與青雲亭修復工程,她在負責攝錄及記錄青雲亭修復前后與過程時,才嘗試認真認識這間古廟。
從廟內碑文的資料看來,中國福建閩南式風格的青雲亭,是由馬六甲第一任甲必丹鄭芳揚(又名鄭啟基)在明萬歷28年所建,取平步青雲之意。
1698年9月,法國使節代表弗洛吉(F.Froger)途經馬六甲,曾經到青雲亭一遊,並記下所見所聞。
蔡麗珠表示:“重看弗洛吉的記載,當時的青雲亭結構非常簡單,至多只能稱之為‘亭’。”
至于我們現在看到的大殿(觀音堂),是1704年馬六甲第4任甲必丹曾其祿(又名曾六官)所建的,觀音堂中有一刻著“青雲古蹟”的牌匾,據說便是曾公所書。 1801年,甲必丹蔡士章(蔡麗珠之曾祖父)將青雲亭加建重修,才有今日的面貌。
體現華人文化縮影
青雲亭融合釋儒道三教信仰,因供奉主神觀音菩薩,故亦稱觀音亭。正殿內,觀音居中,媽祖和保生大帝坐兩側,側殿供奉文昌帝君、虎爺、太歲等。
經歷數百年風雨洗禮,依然香火不斷,至今仍有僧侶居住其中。 蔡麗珠說,青雲亭不只是宗教及信仰中心,在葡萄牙和荷蘭統治時代,還肩負華人的政務及法庭之責。
門神,是中國廟宇不可或缺的彩繪藝術,有關其傳說,要追溯到商周時代。 民間的門神多不勝數,我們的老祖宗,多半選擇岳飛、趙雲等這類孔武有力且戰績顯赫的武將作為門神,以提高阻嚇作用。
不過在后世民間,門神已逐漸由鎮鬼驅邪演變為招福招財,所以今天我們看到的門神,除了威武正氣讓鬼魅退避三舍的武將,也有和藹慈祥手持招財添福祥器的文官、太監,或宮娥等。
龍是華族最愛的圖騰,除了人物門神以外,廟門也常見“左龍飛騰,右龍俯陣”的彩繪。 青雲亭的廟門彩繪非常特別,既不是一般廟宇常見的文武門神,也不是祭祀觀音或媽祖等廟宇常見的“朝宮、太監、宮女、侍女”祖合,而是龍和八仙組合。
眼尖的遊客也許會察覺,青雲亭山門、中門,龍門和虎門每扇門的彩繪看似大同小異,實際各有乾坤。
山門左右兩邊的門,八仙手持寶物騎著坐騎分乘兩條龍;來到兩側翼門,門上的八仙就只持寶物,沒有坐騎,而中門的彩繪卻只有八仙們的法器(暗八仙)伴著龍。
其中原由,蔡麗珠曾經多方探究,不過依然無法解開當中玄機,她希望有識之士可以不吝賜教。
八仙每位都有自己的法器,合稱“暗八仙”或八寶,看到芭蕉扇自然知道是代表漢鐘離,寶劍屬於呂洞賓,葫蘆是鐵拐李用來救濟眾生的。
但是說到八仙座騎,除了總是把驢子倒騎的張果老,我們在各種刺繡及彩繪等看到的其他七位仙人,似乎經常騎著不一樣的座騎,有人因此戲言,八仙幾位是好朋友,心胸寬大,所以經常交換座騎。
2 則留言
旅人甲
好,资料很完整
旅人甲
很好~很不错的网站,如果有空,大家交流一下。。。
http://traveling2u.blogspot.com/