面具之藝術~Art of Mask
您知道嗎?面具是世界上一種獨特的古老文化現象,它體現出人類各個民族多元宗教心態、民俗心態和審美心態。
林津佃手上拿著的其中一個浮雕面具。
以馬毛配上木雕的製成的雷公神面具,具有驅邪作用。
中國民間藝術的領域很廣,而且也不乏很多“絕活”,像面具、皮影、剪紙、繡花等等,都是很著名的民間藝術,也是中華文化的瑰寶。
中國面具的種類多,有儺戲面具、社火面具、懸掛面具、戲曲面具等,其功能及使用方法可大致分為兩類:一是表演用面具,在儺祭和儺戲表演中佩戴:另一類是懸 掛用面具,用來避邪和裝飾。
面具之家所售賣的面具從最小的3寸迷你面具,至最長的兩尺長。
峇迷面具充滿著神秘感。
竹頭的質料非常堅硬,很適合製成面具。
隨著社會的進步,許多古老面具的原有功能已經消失或正在消失。當代人對于面具是從歷史文化遺產的角度,瞭解古人的文化心態和精神生活,從審美的角度 去鑒 賞、品味它們的雕刻美、繪畫美、造型美和工藝美。
在古城雞場街文化坊,有一間專賣面具的面具之家,店裡網羅來自印尼、泰國、東馬、尼泊爾、西藏、中國等地方的面具,有上千面之多。
以竹根雕成的面具,很是生動。左為壽星公,右是達摩。
以龜殼製成的藏面具,市面上已少見。
店主林津佃(61歲)所售賣的面具,講究的是精細的雕刻手工、研究的是面具的藝術及文化。
該店所售賣的面具從最小的3寸迷你面具,至最長的兩尺長,價錢從20令吉賣至1000令吉,依雕刻手工精緻度而定。
經營面具之家約12年的林津佃說,店內的面具包括竹雕的、銅製的、木雕、龜殼、陶瓷等,大部分是來自印尼、西藏。
以銅及陶瓷製成的面具。
泰國最常見的雕像─鳥神。
西方國家遊客是抱著欣賞雕刻藝術的心態進入店裡,反之亞洲國家的遊客,卻抱著“疑神疑鬼”的心態,甚至以負面的教育,向孩子講解面具的來源及用意。
顧客選購店裡的面具主要是買回家當擺飾,懂得欣賞雕刻藝術的,都會把它帶回家或是當著送禮。
該店裡的面具有象神、鳥神、迷你面具、峇迪面具、雷公神面具、蜥蜴等。
來自西藏的守護神─卡瑪拉。
出自于泰國師傅的面具,雕刻手工平凡又粗糙。
西方國家遊客抱著欣賞雕刻藝術的心態進入店裡選購面具。
面具之家所售賣的面具琳瑯滿目,讓顧客看了眼花撩亂。
多數古老民族都有自己的面具文化發展史,它曾是宗教、神靈、圖騰的體現,現在仍是神話、歷史人物的再現。
它也是現代造型、化妝和表演藝術的一種源頭,是傳統繪畫美、雕刻美、造型美和工藝美的集中反映。
陜西社火面具的巨靈神,上下皆是臉。
以銅製成的象神面具。
中國面具和面具藝術,歷史淵源久遠,藝術品種繁多,流布地域廣泛,製作材料多樣,繪製技巧精美,藝術構思奇特,歷史內涵深厚。
中國面具從製作材料角度分類有:金面具、青銅面具、鎏金面具、鐵面具、玉面具、木面具、竹面具、布板面具、紙胎面具、塑料面具等。